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三调考试
生 物 试 题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C.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内环境是( )
A.血液和组织液 B.组织液和淋巴
C.淋巴和血液 D.血浆
3.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它对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Com]
A.细胞内液 B.血浆和组织液
C.淋巴和组织液 D.血浆和淋巴
4.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B.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
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寒冷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5.突触小泡中含有乙酰胆碱,它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被胆碱酯酶所分解。有机
磷则能够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当人体发生有机磷中毒时,会发生的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6.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
选择性地阻遏乙酰胆碱(递质的一种)的释放过程,这种毒素对兴奋传递的作用是( )
A.使兴奋的传递中断 B.使兴奋的传递加速
C.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D.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7.下列激素中既能促进机体某些部位的活动,又能抑制另外一些部位活动的一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
8.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9.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0. 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11.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
12.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以下关于S型曲线K值叙述不正确的是( )
A.K值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K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C.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 D.K值可以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3.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
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
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14.下图表示一个牧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
A的能量分配是约20% 流向B,其余大部分流向E。据图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
A.E从A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是捕食
B.E→F和F→E是该生态系统所特有的一种营养关系
C.C是该生态系统的一种分解者
D.减少B中不属于被饲养的牲畜的成分能有效提高牧场产量
15.下面的哪一个序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 )
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苔藓→地衣
16.一段朽木上面长满了苔藓、地衣,朽木凹处堆积的雨水中还生活着孑孓、水蚤等,
树洞中还有老鼠、蜘蛛等,与这段朽木的“生命系统层次”水平相当的是
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昆虫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C.一片松林中的全部生物 D.一间充满生机的温室大棚
17.草→兔→狐食物链中,狐所处的消费者级别及营养级分别是( )
A.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18.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的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利用的信息
是(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生物信息 D.行为信息
19.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D.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20.生物多样性具有多种价值,下面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的是
A.人参的药用价值 B.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
C.农作物为人类提供食物 D.芦苇可以作为造纸原料
21.2010年8月13日,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家医院传出一起感染NDM-1细菌死亡病例。法新社透露,这名比利时男子是“NDM-1超级细菌”致死第一人。下列有关“NDM-1超级细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NDM-1超级细菌”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
B.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NDM-1超级细菌”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
C.“NDM-1超级细菌”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D.“NDM-1超级细菌”与人体细胞相比,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染色体
22.2010年春季,我国南方发生了大面积旱灾,人畜饮水困难十分突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物体没有水就不能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
A.大部分水在细胞里可以自由流动
B.水在细胞中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
C.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都离不开水
D.水在不同生物细胞中含量各不相同
23.肉毒杆菌(厌氧性梭状芽孢杆菌)是致死性最高的病原体之一,肉毒杆菌的致病性在于其产生的肉毒类毒素,它是由两个亚单位(每个亚单位为一条链盘曲折叠而成)组成的一种生物大分子。下面是肉毒类毒素的局部结构简式,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肉毒类毒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图中该片段由5种单体组成,有4个肽键
C.一分子肉毒类毒素至少含有1个氨基和1个羧基
D.高温可使肉毒类毒素失活的主要原理是高温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24.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可能出现 ( )
A.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改变
B.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
C.蛋白质的功能发生改变
D.以上各项都可能发生
25.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 )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26.2010年5月20日,《科学》杂志上宣告世界上首例人造生命——人造细胞诞生,并将其命名为“辛西娅”(意为“人造儿”)。是地球上第一个由人类制造的能够自我复制的新物种。其基本思路是:人工合成DNA分子,并用膜将其与其他成分包裹后,放在一定培养基中培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辛西娅一定含有C、H、O、N、P、S等6种元素
B.辛西娅至少含有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核酸等6种化合物
C.辛西娅的诞生说明DNA能够直接控制生命活动
D.膜的作用是将辛西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7.下图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和将葡萄糖运出细胞的过程示意图。其中●、▲的个数代表分子(离子)的浓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此细胞,需要消耗ATP
B.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从此细胞中运出,不需要消耗ATP
C.钠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此细胞,需要消耗ATP
D.载体■和载体◆的组成单体相同,但结构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