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家教如何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


频道:家教直通车 来源:天津家教网 点击:157 日期:2022/8/16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劳动教育的实践已经如火如荼,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也可谓高潮迭起,著述众多。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学术界开始对劳动教育政策与实践中日益凸显出来的诸多问题展开反思,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反思之一就是对“有劳动无教育”现象的批判与分析。
       “有劳动无教育”现象及其认识根源北京师范大学班建武教授曾经专门撰文指出:“当前,学校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劳动和劳动教育关系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实践误区,导致在劳动教育形式上用直接劳动代替对劳动的教育设计,在资源开发上将劳动教育资源简单等同于动资源,在评价上则用对劳动成果的评价来取代对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效果的评价。”(班建武,2021)一言以蔽之,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广泛存在着将受教育者驱赶到劳动现场就算是“开展了劳动教育”的简单思维和粗糙做法。
       从逻辑上说,“劳动”当然不直接等同于“劳动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黄济先生就已注意到这一“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他曾经特别指出:“生产劳动中的思想教育不是自发产生的。……劳动如果没有与之相伴随的教育,就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教育作用,甚至可能会成为一种单纯消耗体力的过程。”他还特别提醒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在劳动中帮助学生克服“好逸恶劳、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思想”(黄济,2004,第404页)。这里黄先生所言的“教育”意涵重在“德育”(思想教育),但是其“劳动如果没有与之相伴随的教育,就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教育作用”的论述却是一针见血的,也是具有原理性质的论述。所以在另外一处论述中,黄济先生就强调了劳动教育与智育、科技教育的内在关联。黄济先生认为:“在劳动教育中,应当首先进行生产技术教育,而且是与大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教育,这才符合马克思有关教劳结合的思想。”即便是“学农”活动,也应当“尽量地增加劳动中的科学知识因素,如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加强土壤的检定,良种的培育,化肥的有效施用等等……”
       可惜的是,今天的劳动教育实践,并未从几十年前就有的教育思想资源中汲取宝贵营养。“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除了在国家做出加强劳动教育的决策部署之后劳动教育在全国迅速、普遍展开还来不及做更为理性的沉淀、反思等客观因素,一个十分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劳动教育”这一概念本来就没有形成应有的认识基础。换言之,“有劳动无教育”现象的产生,有其认识论的根源——人们对“劳动教育”这一概念的内涵、对劳动与教育的关系等等还没有形成应有的理论共识。班建武详细分析了这一现象的认识根源,认为“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关系至少存在三种实践形态。一是将劳动视作教育的基本属性,强调教育的劳动性;二是将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目标,强调劳动素养的培养;三是将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强调劳动的教育价值”,而“以上这三种不同的劳动教育要想完全兼顾,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我们回归劳动教育最基本的层面来思考何种意义上的劳动与劳动教育关系更有利于实践的开展”。
       “从教育活动的命名逻辑、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以及现实劳动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这三个角度来看,将劳动视为劳动教育的目标更能够彰显其作为‘五育’之一的独特育人价值,从而也更有利于劳动教育育人效果的取得。”(班建武,2021) 在他看来,若将“将劳动视为劳动教育的目标”,“有劳动无教育”的认识错误就可能得以一定程度的纠正。但若仔细、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问题,也恰恰就集中在如何“将劳动视为劳动教育的目标”的具体理解上。从强调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角度,或者从有利于面向大众宣传劳动教育重要性等工作开展的角度,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若对教育目的做更深入的理论分析,人们就会认识到:简单地将“劳”(劳动素养)与“德智体美”、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种教育相提并论,在逻辑上是不严密的。
       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之所以特别重视劳动教育,重要原因之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主张。关于理想的未来教育,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里明确指出:“未来教育的萌芽是从工厂制度产生的。这种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并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第530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更进一步指出:“生产劳动与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95,第318页)列宁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述:“没有青年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无论是苏联时期的教育实践,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实践,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之所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都与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有着最直接的关联。但是人们往往忘记了一个基本的逻辑早 已内嵌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命题或表述本身——既然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意味着它们是两个独立的存在——因为若是同一个事物,也就不存在要两者结合的问题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首先是指马克思所关注到的机器大工业所代表的“生产劳动”过程之内的结合(由于生产过程中科技因素的存在,普通劳动者也必须接受教育)。但生产过程之内的结合需要生产过程之外的结合才能实现,这就需要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在生产过程之外既独立存在(分离也是结合的形式之一)(成有信,1982;成有信,2002,第162—182页),又按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重要途径之一当然就是“劳动教育”。换言之,虽然“生产劳动”无比重要(不仅仅对教育,而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推动),但是在培养现代人的教育实践上,我们所需要的却是实现它与“教育”过程的有机结合。劳动教育,其实是实现这一结合、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现实形态之一。
                                                                                                                                                                                                                                  ——天津家教网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编辑者:天津家教网http://www.mwdg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