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和《人间词话》


频道:家教直通车 来源:天津家教网 点击:145 日期:2022/10/23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是中国古典文学评论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也常被看作是现代中国美学的开山之作,对中国古典词话、美学等方面的赏析与评述精辟独到、妙语连珠,被认为是晚清时期创作的最具影响力的文艺美学著作。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洗礼之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古文学所作的评论。《人间词话》由著名学者王国维创作于1908-1909年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学、美学思想。它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并把这个词转换为现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标志词。该书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精义迭出,特别是书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说,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类作品的体例,并无显著差别,但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是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词论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它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上等的艺术境界,只有大诗人才能创造出这种“意与境浑”的境界。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造境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使万物皆为我驱遣,这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写境是极具状物之才,能随物婉转,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理想”与“写实”的关系中,作者认为文艺创作必有取舍,既有主观理想的注入,也离不开客观的材料和基本法则,所以,“理想”与“写实”二者的结合有充分的客观根据。
      《人间词话》在中西理论的融合中,突破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内涵和视角,达到了一个到更高、更广阔的学术层次。《人间词话》把康德美学的“无利害关系”思想,以及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形成了“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的理论。书中不仅用“境界”来描述中国文学艺术的底蕴和精神,还用“境界”来揭示人类心灵品质的不同精神世界,即“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境界”在这里指人生的境界,具有生命哲学的内涵和视野。《人间词话》既依据国学又熔铸西学,从古典过渡到现代,由诗歌拓展到人生,经诗词而通往哲学,从而告别传统诗话,提炼为现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出生于浙江杭州府海宁的书香世家,父亲王乃誉,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禀,及袭封前爵,赐第盐官的王沆,在海宁受到当地人民的长期敬仰。他在清末的科举考试中并不顺利,后来在家乡教书,之后赴上海求学,也曾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他成为《教育世界》杂志的主笔和代主编,发表了大师编译作品,还曾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堂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解体,王国维再次东渡日本,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担任国学门通讯导师,后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导师。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湖自尽,遗书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给后人留下许多遗憾和猜测。
       王国维在现代中国哲学、文学、戏剧史、甲骨金文、历史学、敦煌学以及西北地理、蒙元史等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专攻词曲戏剧,后又转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王国维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最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也被郭沫若称为新史学的开山鼻祖。王国维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品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观堂集林》《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古史新证》《曲录》等62种。
                                                                                                                                                                                                                                                                                             ——天津家教网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编辑者:天津家教网http://www.mwdg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