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说清楚什么是“社会教育”吗?我来试试 | 李镇西


频道:最新公告 来源:天津家教网 点击:99 日期:2023/9/13
说起整个教育体系的构成,人们一般都会习惯性地说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后来有人建议加上“自我教育”。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好理解,人们说得太多了。但社会教育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
我搞了一辈子教育,一说起社会教育,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就是电影院、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和大街上色彩缤纷的标语等等。我估计好多人可能也是这样想的。
这样的理解也不能算错,只是不太完整。查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社会教育”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所有社会教育活动,后者指学校与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体育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各种文化和知识的教育。而实施社会教育的机构设施,主要有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班)和文化培训学校,还有各类文体机构和设施。
但即使如此学术化全面而准确的定义,依然不能解决“社会教育是什么、在哪里”的问题。因为说到底,教育是人对人的感染,而不是物对人的影响。比如,就实施主体而言,学校教育主要是教师,家庭教育主要是家长,那么社会教育由谁来实施呢?是电影院的放映员吗?是少年宫的舞蹈教练、美术教师吗?是图书馆的管理员吗?是博物馆的解说员吗?
无论社会教育的机构和设施如何完备,它们始终是静态的,是“死”的,而教育是活生生的人的行为。
最近听余秋雨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的《中国文化必修课》,他讲了这么一件事——
多年前,在德国斯图加特一条大街的十字路口,余秋雨与两位德国学者在等红灯过马路。当时是晚上,路上都已经没车了,四周一片安静。
德国学者问余秋雨:“应该怎样解释,在没有人的时候也不能闯红灯?”余秋雨回答说:“任何法律规则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遵守,遵守这些规定是没有条件的,这样才能维护交通法规的尊严。”
德国学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路上虽然没有车,但十字路口有红灯的地方,四周一定有高楼,高楼上一定有很多窗口,人们一定要想象窗口里面一定有好多孩子在看着路口,这时候如果你闯了红灯,你虽然很安全,但这就给窗口里看街道的那些孩子一个反面的教育,红灯是可以闯的。所以你站在那个路口的时候,即使没有车来车往,你看到红灯也不闯,你就等于给无数个窗口当中有可能存在的孩子的眼睛一个正面的教育。”
听到这里,我不由感慨,这就是社会教育!
因此我越来越认为,所谓“社会教育”,其实是存在于各种社会现象,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人,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言行。
社会教育不是孤立静止、豪华气派的场馆设施,也不是空洞抽象、美观醒目的标语口号,而是孩子眼中每一个人自然而然的言谈举止——
飞机着陆时,我们走出机舱,面对笑盈盈的空姐向我们说“再见”,我们是视而不见地走过,还是微微点头回礼?这对我们身后的孩子,就是一种社会教育。
等候地铁时,我们是按地面路标站在地铁门的两旁,还是站在中间?地铁到了大门打开时,我们是先等下车的人出来,还是不顾一切地直接往上挤?这对跟着大人乘坐地铁的孩子,就是一种社会教育。
在小区电梯里,面对满厢的邻居,是互相漠视,还是彼此微笑点头?这对同样挤在电梯里的孩子,就是一种社会教育。
乘坐公交时,大人们是有序地排队,还是一窝蜂地涌到车门口拼命地往上挤?这对所有成人牵着的孩子,就是一种社会教育。
平时畅通无阻的街道突然被警察拦着,原来是某县委书记视察老城区,老百姓不让过了。对于刚刚路过这里的孩子来说,他非常形象而通俗地初步感知到什么叫做“等级”“特权”和“官本位”。这就是一种社会教育。
为了创建“卫生城市”,大街小巷多了许多笑容可掬的“志愿者”,好些公务员突击扫大街,中小学生也排队捡垃圾,市内所有中小饭店、理发店、报刊亭都关闭了……可检查验收团一走,一切恢复原样。“创卫”成了“创伪”。对置身其中或者参与其中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社会教育。
老师在学校讲《猜猜我有多爱你》、妈妈在家里讲安徒生《海的女儿》,可网络上却充斥着各种并非真善美的信息和画面,还有各种宣扬凶杀恐怖、校园暴力甚至准情色的一些小视频,这对面对屏幕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社会教育。……
现在人们都爱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似乎只要父母做得足够好,就能抵御来自外在的社会负面影响。其实不然。
如果孩子的父母行为都很好,堪为孩子的表率,但周围的人却都不合道德礼仪和社会规范时,孩子会因不明白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而疑惑。
比如,妈妈向空姐说“谢谢”而其他的乘客都冷漠不语,爸爸在公交车站排队而绝大多数人都拥挤上车……孩子可能会认为父母是错的。尤其是,如果插队者、抢座者或其他损人行为不但没有被谴责,反而获益或获利时,孩子脑子里的是非观和荣辱感会被完全扭曲和颠倒。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社会教育”。
所谓社会教育,并不是通过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等机构对学校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一种“补充”,它依然是以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人格影响,这种影响是不知不觉的,是潜移默化的。
由此可见,社会教育就是孩子们走出学校和家庭后在大街上看到的一切,它就在我们每一个成人每时每刻不知不觉的言行中。
最有效的社会教育,不是满大街的“自由、平等、民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语,而是这个社会每一个人与他人(尤其是与陌生人)之间相处时真正充满互相尊重的关系。
或者可以更简洁而通俗地说,每一个成人,都是孩子的社会教育。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编辑者:天津家教网http://www.mwdgw.com)